昨天的文章介绍到,仿真工程师的一天,99%的时间都和求解器无关,那这99%的时间,工程师都在干啥呢,答案是前后处理。这里面包含前处理,主要是划分有限元网格,和后处理,主要是提取结果,提取数据再截个图,写仿真报告用。说到仿真报告,这里就给许多新手朋友提个醒,别觉得自己搞仿真,天天是有限元,CFD,数值算法这些术语打交道就觉得自己要上天,其实你不过是个计算器而已,站在企业的层面上,你只是一小部分中的一小部分,企业一级关注的是产品整体生命周期,产品开发、营销、供应链、渠道、售后这些是二级菜单,而仿真,只是产品开发这个二级菜单中的小功能块而已。所以回到出仿真报告,项目管理虽然什么技术都不懂但人家就是能管你这个技术专家,你的报告就得人家点头才算通过,这时候有点耐性别不服气,等你将来升上去了,对做仿真的人多点理解吧。
回到仿真工程师一天的工作内容,除去摸鱼的时间,应该有60%的时间在做前处理,20%的时间在写报告,20%的时间在协调数据,最后这个协调数据你可能有点懵圈。朋友,小企业人家根本不知道你做仿真需要什么数据,都得你自己去找人要的,比如这个某个零件的重量,重心位置,材料,弹簧刚度,焊点位置等等。至于大企业,是有企业病的,就算有流程,人家文档交了,但数据就不全,问就是不知道数据是多少,这时候项目管理也是个和稀泥的,你就只能自求多福了。
剩下的80%的时间,都在做前后处理,所以对于工程师来说,求解器可以不懂,但是前后处理软件必须好用。这时候就必须拿出Altair的拳头产品HyperMesh& HyperView了,一个是前处理,一个后处理,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。
前处理主要的工作是画网格,建筑行业的画1d梁杆网格多,汽车行业的画2d板壳网格多,通用机械画3d实体网格多。为什么要画网格呢,前面的文章提到过,有限元算结构就是搭积木,每个网格就是个单独的积木,必须画了网格,这个积木研究清楚了,整体的结构就研究清楚了。
画网格的时候,一般会带上耳机,享受这个不被人打扰的过程。画网格是纯粹人力堆砌的工作,对于固定的行业,画网格的方法、流程都是确定的,随便拉一个人培训个两周他就会画了。当然,如果你们公司是从零开始组建的仿真团队,那就需要一个专业的人来帮你整理出一套流程、方法,不仅是如何画网格,还包括做哪些仿真,用什么方法和软件做,配几个人等等。至于最后的落地实施,只是执行上面的细节罢了。现在很多大企业都采用外包,外包供应商画网格,交给自己的工程师做分析,这种方法比较灵活。外包供应商一般学历要求不高,内部培训几周就到大企业上岗了,也有不少的工程师通过这种方法曲线进入大企业转正。
画完网格,再根据企业的分析规范设置下边界条件,就提交计算了。刚强度的计算比较快,碰到非线性的case一算好几个小时的,那你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摸鱼了。
等求解器算完,拿到结果文件,打开HyperView看看结果,先看看有没有方向性的问题,比如从变形模式看结构根本连接关系就错了,那就赶紧回去改模型,别出个错误的仿真报告到会上让人笑话。然后再看结果,应力超标了没有,静刚度动刚度达标了吗,模态满足要求的?疲劳损伤超没超啊?搞碰撞的看看加速度曲线啊,HIC值啊这些。搞热仿真的看看热分布均不均匀啊等等。如果没达标,那你就要想一想解决方案,不能光说问题不讲方案。如果都达标了,那么恭喜你,这次评审你就混过去了。当然别余量太大,有的PM看着你都达标了就觉得浪费会让你减重,那你活就多了,提出减重的方案只是第一步,让别的功能组都跟着你的方案重新校核一遍那才得罪人。有的PM不当人,只知道收报告,真正用他居中协调的时候缩着个脖子不做声了。所以这种需要多功能组协调的,必须得是创业型团队,有大企业病的公司干这种事情就累死你。华为说是有一套机制叫项目组,平时你是功能组的,项目来了你就进项目组干活了,奖惩制度也由项目组定,大家就比较有干劲。有的企业核心的奖惩制度不学,光学华为搞项目组,结果可想而知。就好比只学华为的加班,没学华为给加班费一样。当然,再完美的制度,最后落实的都是人,能驱动人的底层因素还是文化,企业文化,企业价值观这些才是决定性的,心往一处想了,劲才能往一处使。有的买办企业,上层按中层都是精致的买办人才,你要这种人以客户为中心,去服务客户,痴人说梦。这种人掌握了企业的话语权,底层的工程师为了生计也只能捏着鼻子给他们搞开发。所谓刮骨疗毒,很多企业就应该像一汽一样,让改革派徐留平把整个中上层换一遍血,然后才能像红旗品牌一样浴火重生。车子卖不好,怪工程师吗?你要的功能,工程师哪个没开发出来?脑子不行,非得怪手不使劲。
我又扯的比较远了,所以总体来讲,工程师的一天,甚是无聊!